高二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汇总
在学习历史,可以先去理解课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诵其接下来的人物、概念、过程和时间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二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提纲
第1课百家争鸣
一、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概况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为政以德”。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5.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6.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8.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2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3课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和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容:①“理”是世界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内容.陆九渊是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统治,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哲学化;以道德为哲学核心;佛道化.
第4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上: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代晚期的理学因循守旧。
二、明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③赞扬历“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①抨击君主,“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批判“君为臣纲”的愚忠;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唯物主义.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三人的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倡导,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①对君主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小结:
1.形成-先秦.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大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独尊-汉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了新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发展.宋明理学.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4.继续与变异-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现代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自然哲学.泰勒斯(公元前7世纪).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体现了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二、认识社会.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
1.背景.(1)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3)此前已经开始具有的自主意识和精神的觉醒。
2.代表: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演说能力的基础.
3.评价.积极: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基本内涵;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4.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人自身.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同时代).人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提倡“知德合一”.影响(1)开创了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创立了逻辑学,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
1.背景:(1)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的蒙昧之中。(2)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障碍;(3)意大利特殊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4)14世纪中期蔓延于意大利的黑死病促使人们反省。
2.形式及核心思想
(1)形式: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
★思考: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
(1)客观原因:因为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
(2)主观原因: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所以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为名,而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
(1)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人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2)评价.积极:①人文主义贯穿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的各个领域,使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②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理论。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消极:它过分强调个人意志,而忽略公共意志。
4.成就.
(1)思想—倡导人文主义思想
(2)文学—薄伽丘和《十日谈》背景:14世纪中叶,严重瘟疫带来的灾难,促使人们反省.内容:揭露天主教会的腐化,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特点: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历史地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深刻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艺术三杰
①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生的善恶.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思想感情;将解剖学、学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中
②米开朗基罗:《大卫》和《摩西》,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存在创造者”创造专注人体;雕像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③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最的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于世,,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4)科技—天文学革命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A.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掀起了天文学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伽利略:a.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b.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许多星体。c.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d.发现了的落体定律。影响:a.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b.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5.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中世纪封建文化和宗教神学高压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是欧洲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影响.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基础;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提供了精神动力。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催生出众多思想文化巨匠。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
二、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
1.背景(1)教会宣扬因行称义;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搜刮民财;教会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2)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动力.
2.进程
(1)马丁•路德,①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使人获得精神上和灵魂上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②《九十五条论纲》;③废除教阶制度,简化一切仪式,神职人员允许结婚,建立新教会.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影响:①创立了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②动摇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开创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
(2)加尔文,①主张依靠信仰得救,否定教皇;②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实践:建立加尔文教;实行政教合一体制;创办日内瓦学院.作用: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异同.相同: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都采取了神学异端形式;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都有不同程度改革,确立“教随国定”原则。不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发农民战争,使天主教会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诸侯取代教皇;加尔文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影响遍及欧洲。
3.影响,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都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而兴起的。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兴起后都迅速波及到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重要条件。德国受教会压榨最严重,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还与西欧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并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②时间与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国,是—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加尔文的学说,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第7课启蒙运动(17、18世纪)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2.背景: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和教会特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2)条件:①经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壮大.③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了精神枷锁.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即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理性就是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理解,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构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使历史进入“理性时代”。提倡用理性主义判断一切事物,批判封建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原因。(1)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强大。(2)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主义、等级制度盛行,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伏尔泰:《哲学通信》否定天主教会,批判封建制度,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有人评论:“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社会契约论》阐述“天赋人权”,提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主张民主共和国。是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理论。
4.康德:《纯粹的理性批判》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性质和影响
1.性质:是欧洲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2.影响: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提供了思想条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①理性主义不仅继续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人文主义则基本不涉及整个国家制度。②理性主义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还披着神的外衣。③理性主义为未来的理性社会即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而且实践性强。
4.比较明清之际反封建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1)产生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强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主义、教权主义、贵族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制度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2.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3.,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
4.指南针,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发明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5.世界影响
(1)造纸术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后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早期采用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珠算运算法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运算如飞。明清商业繁荣,珠算普及。人们还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明朝时,珠算法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和农书成就
1.条件: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需要,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天文学、历法和农学著作成就突出。
2.天文,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记录。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编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古代创制了浑仪、简仪等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1281年颁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4.四大农书,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的王祯《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达农业科学著作。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还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果树栽培可通过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优良品种。
四、医学成就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春秋末年,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朴实,现实感强。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屈原《离》。采用楚国方言,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①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代表: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诗人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的诗是李白以浪漫主义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宋代,民间兴起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③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②唐朝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③宋朝出现供人说话用的话本。
2.明清小说
①原因:一方面主义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新现象,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
②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①起源: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被称为“图画文字”;后来符号化,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子已形成完整体系。②演变脉络: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③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魏晋钟繇和王羲之;唐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
②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徵明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等,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绘画门类丰富。
4.魏晋: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的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5.隋唐: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等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7.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都是精品。
三、京剧的出现
1.中国戏曲出现①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③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④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曲。
2.京剧的形成①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②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③经过徽汉艺人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长处,形成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3.京剧的传播①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②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4.其他剧种:清朝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等。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力学
①背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科学研究。
②成就: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物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外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天文学: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③意义: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牛顿经典力学
①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②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③意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经典力学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二、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内容:①提出: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②内容:包含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意义: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②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
1.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②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①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②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影响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②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③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
2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
3生物学家只能在不触犯教会禁令和神学教义的前提下,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进行具体的研究,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背景①文艺复兴以后,教神学受到极大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②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思想更加开放。③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为进化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④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①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观点。②提出了两个的原则——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确立了生物进化论。
2内容①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③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种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意义①欧洲思想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②欧洲科学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③中国思想界: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④世界理论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①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②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①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②80年代,又制成联动式蒸汽机。
3.意义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③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理论: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②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③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
2.意义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③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①积极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②面临挑战:网络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倡导者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编编撰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3.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提出
(1)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主张: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3)目的:挽救封建统治。
3.实践: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③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局限:尚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2.维新派:康、梁、严复
(1)康有为
①思想主张及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革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系统阐发变法理论。
②思想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③评价:有力的批判了封建顽固思想。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历史作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思想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4)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概况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活动基地:北大。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3.影响:
(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概况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
(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②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
①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4.评价
①“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的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③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统治,企图复辟帝制。②孙中山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③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
②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①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17课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准备
①五四运动时期,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②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③1921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之一。
2.发端
①时间: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②著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③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3.初步形成
①时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
②原因: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③内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思想的形成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2.著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3.内容: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①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4.结果: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5.形成标志: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特点
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被视为思想活的灵魂。
三、思想的发展
1.发展
①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转变、工作重心转移理论: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②国家政权理论: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④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历史作用
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①“_”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转折
①1978年底,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中共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7.历史作用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②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③“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打破美、苏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
2.“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④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①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舟号”飞船成功升空。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
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②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袁隆平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过程:①1964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水稻。②1973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③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3.影响: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③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①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成就:1983年,研制出“银河Ⅰ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③地位: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④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B、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2.目的: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提出:1956年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6.成效
①科技领域:成功召开了关于遗传学的座谈会。
②文艺领域:A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
B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C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
D优秀电影层出不穷:1959年,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由于政 治 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的到来。
2.表现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②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③许多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
3.影响:①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的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2.成就
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
①接收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的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②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放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愿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①师生都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影响
①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②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①拨乱反正,全面整顿:“”结束后,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17年的教育工作,整顿教育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坚持“三个面向”,加快教育改革步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题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收义务教育的责任;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⑤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⑥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启动了“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2.成效: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第22课【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①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革命和战争持续不断,不已;②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①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成就:以英国和法国成就。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成就:发源于法国。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丹麦安徒生的作品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揭露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
①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②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2.现代主义文学
①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的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②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③代表: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荒诞派的典型。
3.苏联文学: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非拉文学
①特点:反映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代表: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因卡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23课【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的辉煌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2.特点: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代表:法国画家大卫的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
1.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2.代表:法国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四、印象画派
1.背景: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特点:借助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3.代表.莫奈(法国):代表作《日出•印象》.
荷兰的梵•高: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向日葵》.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五、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
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③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艺术更趋极端化。
3.代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4.发展
①表现:二战后,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②影响:人们面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形式,会感到一时的新奇和刺激,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
第24课【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浪漫主义音乐
1.发展历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代表
①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②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以《蓝色多瑙河》最为。
③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
④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
二、民族乐派
1.特点:弘扬本民族特性。
2.代表: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闻名世界的杰作。
三、现代主义音乐
1.兴起:20世纪。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
3.发展:
①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②二次大战以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③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④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有很大影响。
4.影响
①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编者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②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者世界音乐的繁荣。
四、电影的发展
1.出现背景
(1)19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增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
2.电影艺术的发展
(1)默片时代
①1895年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向公众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②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等。
③英国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有声黑白时代:1927年,美国首次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3)有声彩色时代:1935年美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的问世,标志着彩色电影的出现。
(4)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二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五、电视艺术的发展
1.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2.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3.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4.二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大规模普及运用,被称为“第八艺术”。
5.影视的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的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