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5篇)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收录于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最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篇1)
我想我首先想要说的,不是关于这部电影,而是关于我的一位友人,我想对她再说声谢谢,我不知道善解人意倒底该如何去解释,但我想姜却肯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因为她总是在我烦恼苦闷的时候,能够了解我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给我送来最贴切的慰藉。谢谢你推荐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确实是一部精彩至极的电影,至少对于我,对于此时的我来说,是这样的。
人因为内心的脆弱而软弱,却因为内心的坚韧而强大。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是主角要在监狱里改过自新,原来却不是,主角安迪在影片中,在这所监狱里,充当了一个神奇的人,虽然他没有像救世主般将所有人救出监狱,但我想在所有人眼中,他却和造物主一样神奇。用自己的坚持,安迪化那不可能而成可能,如此坚韧的心灵,着实令我震撼。
我写不下去了,真的,姜,我无力的言语和空泛的文字,完全不能够表达我内心此刻的感受,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几乎每过几分钟,都让我有不同的领悟,有不同的感慨,有不同的震撼。不论是安迪被误判时的平静,还是他为了追求那一瞬间自由而冒的生命危险;不论是安迪为了图书馆的扩建连续写信6年终于有所成效,还是安迪凭着一把小小的石锤,花费近20年凿穿监狱,无不告诉我一个内心坚韧的人是如何的强大。又或者是刚开始那个被狱官生生打死的小胖子,还是之后被监狱长诬陷谋杀的汤米,无不是在为灯下黑的情况做出最有力的证明。
还有面对骚扰时以死相抗的不妥协,还是最后老友终在狱外相见的感动,都让我记忆深刻。
这是一部适合在宁静时,在孤独时,独自一个细细品味的电影,它没有关于激情的东西,甚至没有热血的情节,没有煊丽的电影特效,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场景,但我相信,它反而是我们的心灵最需要的东西,特别是当我们想要自省,想要坚强,想要好好的活着时,我们应该看,应该品味的东西。
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寂寞里而不知自拔。
似乎还有第二部,我想我今天的所得尚未消化,留待明天看吧。
除了生存的权利之外,人们所逐的第二种权利,是自由。
那么,就先这样吧。我想我应该再看一遍。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篇2)
肖申克的救赎内容概要:本书是斯蒂芬·金最为人精精乐道的杰出代表作,收入了他的四部中篇小说。其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三十一种语言,同时创下了收录的四篇小说中有三篇被改编成轰动一时的电影的记录。其中最为人精精乐道的便是曾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的肖申克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网友:首先我一直对译文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译文相当于二次创作,译者的水平、风格对原文的传递无论损益对原文作者而言都是干扰。无奈外文水平有限,还是只能选择译本。选择的理由首先是基于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信任,其次是看到书封底那些“大家”对斯蒂文的肉麻吹捧(我已经不止一次上这种商业圈套了,可能以后还会继续入套),我现在只为那些言过其实的评论感到脸红。尽管畅销,我觉得作者对自己有很清晰的认识,他在书后记中说自己“写的东西比较平淡,文学性不太强,有时又太见冗长累赘。”诚如斯言。我没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但我个人认为斯蒂文的书应该更适合拍成电影。他热衷和擅长表现恐怖元素,正契合了电影直接诉诸感官的特点。所以书虽平淡无趣儿和电影大热成为经典应是不相悖的。应该说书成就了电影,反过来电影更成就了书……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上商城的网友:人民文学出版社二零零六年出版的这本肖申克救赎,性价比不错,全书由四个中篇小说组成,共41万字,403页,标价29块。除去纸张有些盗版书的风格,其他都不错,字体大小适中,封面设计的很有味道。这本书大概是金最广为流传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代表作之一,四篇中有三篇都被改编成了口碑不错的电影,特别是肖申克的救赎,曾被评为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电影。史蒂芬?金的文字,经常带着黑色幽默与犀利冷淡,让我忍不住想到一个词儿,COOL。读小说最苦恼的事儿,大概是一路读过去近几十页,脑子里仍然没有对主人公有一个清晰明朗的印象,这种时候心里面会感觉很钝,烦躁,脑子里也是一片浆糊,不过,如果你碰巧手上捧着的是史蒂芬·金的书,就完全不会有此困扰了。在他的笔下创造出来的人物,各个栩栩如生得让你几乎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这种能力当然是无法不令人赞叹,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坚忍与对自由的坚持,在他笔下自然是越发的闪光。同样的,他在纳粹高徒中塑造出的两个恶魔,人性的极恶,也越发令人觉得恐怖惊悚、不寒而栗,从心里一直冷到骨髓里。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读过一个星期,有些东西已经渐渐模糊,而有些则慢慢沉淀变的越发清晰。史蒂芬·金创造的安迪无疑是本书最大的光芒之所在,关于人性的令人无法不赞叹的光芒。大概再没有比监狱更直白的暗黑与肮脏了吧,特别是在人人都很自由的米国。安迪有无数个发疯的理由:妻子的背叛,冤屈的囹圄,“姐妹”的性侵犯,以及充斥在监狱的每一丝空气中的绝望,不过这些都没有击溃安迪。在肖申克的那些年,他一直穿着一件隐形的外衣,叫自由。书里面有句话,安迪说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所以我要到那儿去度我的余生。雷德,在一个没有记忆、温暖的地方。”永远不绝望,就算面对的是无尽的黑暗与冰冷,心中仍然对温暖心存无限向往。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篇3)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位居在豆瓣等著名影评网站的榜单前位的电影,具有着它独特的电影地位。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肖申克从无辜入狱到最后自我救赎的故事。然而在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肖申克,而是一位在影片中占据不到十分钟的一个小人物,那位走出监狱上吊自杀的老人——老布。
你无法想象一位在监狱里生活了几十年有着他的朋友,管理着图书馆,大家尊重他,他有着自己的身份的老人走出监狱后的茫然无措。出狱后他在超市中当着收银员,被人嫌弃,无法适应这改变后的社会规则。最终他走向自我的解脱,在上吊的门栏上留下了“brook was here”,他想让大家记得他来过。瑞德说:“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但我得告诉你,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然而在监狱中不止老布一人不想离开监狱,有的甚至伤害同类为了继续留在监狱里。在监狱中的每一个人都试着去寻求生存法则,然后逐渐去适应它,当他们处于这个丛林中生活下去,最终他们被同化了,这就是体制。就像大自然的物竞天择般,适应了体制生活你就生存,脱离了体制你就失去了自我,被淘汰。在同一年有着许多同类型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其中的一部。
阿甘似乎从一开始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智商不高却勇敢善良,不断挑战这个制度化的底线。因为跑的快而进入橄榄球队、参加越南战争、甚至归来时敢于说出战争的残酷。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小子却不断获得成功,他敢于挑战,敢于突破常规。我想有时候线条般的思考方式,才是他真正突破制度化的动力在严复翻译《天演论》时,他把达尔文丛林生存法则带进人类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理论一直延续到至今。当今大火的996的工作制,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无疑压迫着当代想出头的年轻人,不付出超越别人的时间和努力,怎么成功?你不努力,你就不会成功,你拼劲全力,你可能会成功。这是成功法则,而作为员工似乎已经默认了这个理论,于是牺牲自己时间,无偿加班,消耗自己。适者生存,为了生活,我们在体制规则里默默承受,不敢怀疑,抱怨也不会过明天。
或许,我们应该开始反抗?还是选择继续原来生活?
关于体制化的心理解读:心理学中有一个社会化的概念,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个人成长就是一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在环境会对我们规范相应的行为和思想。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移民、比如入狱,人们需要再社会化,就是重新学习相应的规范——老布从在正常生活中的状态再社会化到适应监狱,从恨、习惯到依赖的过程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然而当年迈的老布走出监狱需要再一次再社会化的时候,他有恨却没有习惯,由于无法融入高墙外的世界才最终选择了自杀。
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能做到不断适应社会,不与时代脱节,乃吾辈之责!喝过鸡汤,我们就去奋斗吧,该适应就适应,该突破就突破!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篇4)
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后来,出现了来一个扭转乾坤的年轻犯人,他知道关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这个年轻人被杀害了。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使我中选择自杀,恰好相反,真正想获得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真凶自由应该也是本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经对那个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忙着或,就是忙着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
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一言: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对大家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篇5)
如果因为一场戏剧化的栽赃而使自己在牢狱中度过近20载春秋,你会不会无奈急躁得恨不得马上死去?如果生活丧失了原本光彩夺目的阳光,你会不会降灵魂寄托到一个荒芜的地方?如果肖申克监狱是人间地狱,那么,安迪,算不算是解开灵魂束缚的天使?
大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恋,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最终没有下手。然而一个不幸的巧合发生了——那晚另外有一个人枪杀了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于是安迪被指控为谋杀,并获判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不幸的生活从此拉开了序幕。
监狱里是个可怕的地方,监狱长有权力决定人的生死,囚犯们直接被打死的数不胜数,没有人不敢不听话,他们大多数人都和他一样,是含冤入狱的,然而,却只能安于现状,自身并不具备让自己出狱获释的能力。每天干活,晚上还要遭受典狱长的剥削。在那人不如狗的监狱,每一幕看起来都是那么让人触目惊心!是不是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的阴暗?亦或是,我们只是生活在社会的小圈子里,真正的社会,真的是那样的?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进行灵魂的救赎呢?人性是可以改的,不是么?
还好,安迪出现了,他靠自己获得了自由,靠自己让肖申克的人们得到了救赎,让典狱长见鬼去了! 他领走了帮典狱长洗的那些钱(分别去了12家银行共取走370,000美元),并且将典狱长涉嫌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随后,大批警察和记者蜂拥来到肖申克,绝望的典狱长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最后开枪自杀。瑞克最终得到了安迪的指引,也摆脱了那个可怕的深渊。是不是可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真的是那样?冥冥中,早已注定了一切,总有人要因为在受苦后涅槃重生,总有人要在“幸福”中自甘堕落,总有人要受惩罚,总有人要活的自由,生活,一直给予着人们希望。这就是所说的命运么?难道一点造物弄人的痕迹也看不见?我才不信!
小说里说:一次难得的机会让胆大的安迪把典狱长的门反锁起来,通过广播给所有监牢里的人放了一张由州议会寄来的唱片,悠扬的歌声在肖申克监狱里飘扬,所有的人都驻足被这突如其来的美妙歌声吸引了。这不由得让人震撼!那份对自由的追求,该是到了何种境界啊!一直有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让人们幸福的根本。对于长期没有自由的人来说,或许自由真的高于生命,或许还是过之而不及!自由,谁不向往呢?不是么?就算一只鸟,它宁愿死亡,也不愿意失去广阔的蓝天,一只鱼,宁愿死去,也不希望没有清澈的湖水。这是任何生灵都没法丧失的,一定是的。
安迪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这个字眼太沉了。不仅是个人需要希望,国家,社会,整个民族都是需要希望的。人一旦没有了希望,那活着就是行尸走肉罢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堵高墙,然而有希望的人可以穿过它。看到越来越多生的希望,绝望的人只会被它压垮,再也站不起来!
其实,无论在哪里,智慧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试想,如果安迪不聪慧,那么又怎能从厚厚的监狱墙里面逃出去重获自由呢?其实看这本书,或者看电影的人,谁也没有预料到安迪最终会逃离。这个结局的背后,透露的其实是无尽的心酸与痛楚!
社会需要救赎,人们蒙尘的心灵也需要救赎。世界上,安迪那种人可能很多,但能对身边的进行救赎的,却真的没有几个。灵魂的救赎,比肉体的救赎更重要!如果世界多点希望,人们多点积极的态度,那么生活,一定不会太糟。至少,快乐还是占多数的。最后用《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收尾,一定要记住:让你再难过的事,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