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麦克白优秀读后感700字五篇
《麦克白》这本书里面讲述了人们的本性会使他们渴望更多,最终却走向毁灭与虚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名著麦克白读后感700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名著麦克白优秀读后感700字(篇1)
《麦克白》讲述了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因为听信巫女的预言而弑君谋反当上了苏格兰的国王,同时又因为惧怕命运而杀害自己的好友,导致众叛亲离,麦克白最终也没有逃脱所谓的“命运”。
麦克白如愿以偿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运”的名义杀戮,却又想反抗“命运”。正是因为麦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预言,所以才弑君,同时他也相信了巫女关于班柯的后代将为国王的预言,所以才想杀掉班柯及其子。这种行为的结果是悲哀的,因为刺客最终也没有杀掉班柯的儿子,在麦克白看来,这似乎在应验所谓的“命运”。
于是麦克白再次求教于巫女,幽灵告诉他“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否则麦克白不会失败。于是麦克白勇敢、残忍的接受了王子马尔康带领的英格兰军队的挑战。最终麦克白失败了,似乎是因为“勃南的树林移动了”,而且麦克白也是死在所谓的“非妇人所生”的人手上,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命运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转。
《麦克白》的行文始终存在着“命运”这一暗线,然而,何谓“命运”?难道命运不是自己选择的吗?如果麦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预言,很难想象他会弑君谋反。那样这场悲剧还会存在吗?我坚持认为,所谓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人们自己作出的。麦克白对权力的野心使其轻而易举的相信了巫女的对自己有利的预言,但是却又想反抗对自己不利的“命运”,这不失为一种讽刺。我们无法责怪麦克白,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抵御不住的诱惑。很多情况下,“命运”只是借口,为我们做出的选择进行辩护的借口。成功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圣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失败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错误本身。
在巫女作出对班柯的预言时,班柯曾经说“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关头我们便会堕入他的圈套。”这番言论可谓一语中的。而沙翁最终并没有说明班柯后代的命运,这可能也是作者对麦克白相信命运的讽刺吧。
名著麦克白优秀读后感700字(篇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诗人,被称为“时代的灵魂”。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部诗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而《麦克白》是最短也是最悲惨的一部,讲述了一位战争英雄在妻子的挑唆下沦为懊悔无及的罪人的故事。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深刻和最成熟的邪恶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他的灵魂原本有善与美的一面,然而在野心和欲望的不断吞噬下,他善良的本性渐渐泯灭,取而代之的是心底不断滋长的邪恶念头。他一面作恶,一面恐惧、悔恨,但是野心和欲望占了上风,最终“正不压邪”,导致了麦克白悲剧的命运。
《麦克白》情节较为简单,作者却不惜浓墨重彩,在据本中使用大量的独白来刻画麦克白的心理活动,从而把笔锋从残忍的谋杀转到“诛心”上来,通过对麦克白日夜饱受良心的谴责,身陷痛苦而不能自拔,直至精神失常这一过程的描写,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发人深省。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意象烘托剧情。这出悲剧的主导意象是血和黑暗。麦克白在暗杀国王后冷酷而狂妄地说:“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虹呢。”整个剧本充沛着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笼罩着黑暗和邪恶。然而光明终归要冲破黑暗,善终归要战胜恶。正义的力量浩浩荡荡,最终推翻了暴君的统治。这个故事虽然情节悲惨,但结局却较作者其他悲剧更让人看到正义和希望。
莎士比亚运用高超的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原本尚存善念的人堕落为杀人恶魔的过程。麦克白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每一幕独白即是他内心的斗争,是善与恶的斗争,是良心与野心的斗争,是理智与欲望的斗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面对诱惑,我们良心的天平也会左右摇摆,内心相矛盾的两个“自我”也会斗争,我们应该坚持善良的本性,做一个从善的人。
名著麦克白优秀读后感700字(篇3)
《麦克白》这个故事,我觉得是想告诉我们膨胀的野心会带来怎么样可怕的后果吧,麦克白本身就已经够尊贵、拥有的够多了,可偏偏他的不知足、对国王之位的觊觎让他做出了许多违背良心道德事情,而最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所以我在想,野心本身无罪,但是为了达成野心所选择的手段、做出的事情,却是有善恶对错之分的。
用合理的手段做正确的事,通过正确的方式达成野心,那就并没有任何罪恶;而一旦走了弯路,用了错误的方法、罪恶的手段去达成野心,那就是错了。
做人要有野心,也要有道德的约束,在道德的约束下用合法合理合情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野心,那边皆大欢喜,大概如是而已。
而麦克白和他的夫人,应该是一类人,麦克白夫人的野心比麦克白更厉害、罪恶感更少,但他们其实是相似的,而最后这种相似导致了悲剧——我在想,是否在这对夫妻的身上,莎翁也在探求一种和谐,怎样的夫妻能够更长久更幸福,到底是性格相似的还是性格互补的?
从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在故事最初,麦克白对夫人的感情很深,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夫人商量,大概也正是因为他们天性中的相似,他们的感情更好、相处更合得来,但是也因为这种相似,他们太清楚对方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到最后感情磨灭的也特别快。
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李尔王》中的法兰西国王和科迪莉亚(善的相似,结果阴阳两隔)、里甘和康沃尔公爵(恶的相似,最后双双殒命)身上。
而若说互补的好,似乎也不尽然。
性格互补,就是性格天差地别,有时候甚至相处不到一起去,连感情都很难培养,比如《李尔王》里面戈纳瑞和奥尔巴尼公爵,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一直都是同床异梦,最后也是悲剧收场。
所以,到底怎样的两个人,才能得到幸福?我觉得我大概得去再研究下喜剧再来得出结论了,悲剧故事里,所有的都是悲剧。
不过套用小鱼一句话,比起《李尔王》和《奥赛罗》,《麦克白》的结局我觉得不算悲,到有几分正剧的感觉,就是那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胜利感,看到结局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悲凉。
名著麦克白优秀读后感700字(篇4)
《麦克白》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容。”麦克白的一番话让我感到很诧异,
前文还是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爵士,现在就成了奸诈的反贼,这么大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当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现在了面前,麦克白始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权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在文中,有一个不可预测的外因,即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魂和巫婆。后来叱咤风云的麦克白正是听取了他们的预言。且不说麦克白对预言的反应,巫婆与幽灵究竟居心何在?她们究竟是好心还是恶意?作者莎士比亚在这里并未直接点明。我个人认为,巫婆和幽灵可能并非怀揣着善意,因为,一个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时候,往往会更勇敢地走下去,无知者无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反倒会适得其反,或乐极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对他人的影响,就只能从听取者的内心的角度来决定了。这些巫婆即使能预知未来,即使能通晓命运,但也无法预知人心。
出现了巫婆这个外因,才促使了内因——麦克白夫人对她丈夫的怂恿。如果麦克白的妻子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麦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麦克白并没有听取妻子的谬论,我们的主人公可能在凯旋归来的时刻被晋封为考特爵士,然后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业,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说来,我们的麦克白反倒成为了波涛汹涌的海上的一叶孤舟,若不能随波逐流,就只能被无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是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麦克白因为没有主见而失去了生命。
说来说去,都离不开“欲望”,麦克白因为欲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为对权力的渴求操纵着麦克白墨登场,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牺牲他人。
每个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伤也不能被借刀杀人。
名著麦克白优秀读后感700字(篇5)
读了《麦克白》之后,我的心情沉重下来。
《麦克白》写的是一位叫麦克白的功名显赫的爵士,为了能登上王位,杀死了国王和好朋友,最后被人杀死的故事。
麦克白功名显赫,本来获得许多荣誉,本来能安度一声,只因为三个女巫的预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凄惨的结局。真是因为他遇见了三个女巫吗?不,女巫的预言只是一根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的欲望。
女巫说他会成为未来的国王,他便不择手段地想要成为国王。内心的欲望之火,却被女巫一句话点燃了。于是,欲望之火愈烧愈烈,最终,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欲望杀死了。
麦克白之死,告诉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自身的欲望能成为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也能成为悬在头顶的一把刀。有的人想要升职,想要高官厚禄,便努力奋斗,最终达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钱,便铤而走险,去偷、去抢,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也能通过罪恶的手段予以放任。谁都会有一丝贪婪,都会有一丝邪念。对于这种不好的欲望,我们必须立刻拔除,否则,养虎为患,终为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国》中关羽之死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少了刘备义子——刘封的支援。孟达劝刘封不去支援,因为关羽骂过他。刘封便按兵不动,结果还不是被刘备斩了?刘封何尝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恶果?只是孟达一句话,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长,使他向邪恶妥协。孟达不正如女巫,刘封不正如麦克白吗?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它能为你提供动力,也能把你推入无底深渊!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灵!不然,麦克白和刘封的旧辙,又将被人重蹈!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