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边城以其优美的抒情诗和散文笔触,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乡村风情的诗意画面,以独特的方式凸显了人性之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阅读。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1】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2】
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3】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唐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农村的确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谈资或闲暇人的雅兴。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而画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意象与味道。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4】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时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会进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会听话的为主任拉绳子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的生活过得平淡又快乐。
不知不觉秀秀到了该嫁人的时候了,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尽头。我觉得那是个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秀秀第二次看到老儿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秀秀提亲的老大下船出事后,我知道秀秀的快乐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秀秀的生活一天天的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的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渡船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理很难过,为秀秀的遭遇,为她的祖父,因为她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秀秀常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歌来时时那么的质朴,那么憨厚,总逗的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秀秀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秀秀的未来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个人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爷爷。还有秀秀的不食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间每天都会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时分不开的,但是撇开那些离人伤心的悲剧去看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的片段,你会惊讶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的是亦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哪里淳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面没有的,它好像一股清泉,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转转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狗也应该守在门口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
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是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地弱化,我们呼唤文化作品中的纯净而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人情,期望它成为“童话变为现实”。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5】
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边城;远离尘嚣与世绝,平静祥和如仙境;山环水绕景如画,白塔屹立人如兰;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读了《边城》这本书,脑海便有了翠翠这个缩影;看了《边城》这部电影,脑中就有了翠翠这个人影;重温《边城》这个故事,心中就想到了爱情,回顾《边城》这一情节,眼前便看到了亲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双不谙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脸庞;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无疾而终,感天动地的爱情。
我也忘不了爷爷那一双饱含沧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爷爷那一张皱褶慢慢,历经风霜的面孔;忘不了爷爷那颗疼爱孙女,关怀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爷爷那一种豁达开朗,海阔天空的释然。
翠翠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清纯;她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动人,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勤俭,那么的质朴;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倔强,那么的真挚,那么的纯情,那么的真情。失去了双亲的她令人怜惜,没有亲人疼爱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为伴的她让人伤心,爱上傩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爱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爷爷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朴实,那般的勤劳那般的勤恳,那般的忠实,那般的憨厚。他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一直在为翠翠的将来着想,为翠翠的未来铺路,他一直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一直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可是老天爷对他实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儿子儿媳,只留下一个苦命的孩子要照顾;他一心为自己的孙女着想,却让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乐观讨生活,却不幸患病,死于非命;他一直爽朗豁达,但却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辛酸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结局,实在叫人心痛,实在叫人难受。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留给了我们悲痛,也留给了我们深思,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启迪。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6】
翠翠是自然天光下长大的小姑娘,渡船人的外孙女,当年母亲随父亲殉情而死,爷爷一人把她带大。长到13,4岁遇到了二老傩送,青春期懵懂的感情自然萌发。同时大佬也见过翠翠了,喜欢上了翠翠。大佬托人向老人提亲,老人没有同意,提出了车路马路一说。也就是让大佬按照当地风俗到对岸的山上唱对歌,或者由父母提亲。同时兄弟二人互知心意,大佬自知没有二老的好歌声,自己随船下水,在一个滩头出事死去了。二老和他的父亲顺顺自然有些埋怨渡船人,二老也在这时候随船押运去了。一个暴风雨的夜里,白塔倒了,爷爷死了。翠翠挂念的人不知明天回来,还是永远不回来了。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百度百科上介绍的比这里多多了,志于学习的人早就有了解了。这里说下沈从文确实是最早有人提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同时说下当时也有人提名鲁迅,被鲁迅拒绝了。
二,读后感
小说有节选到高中课本,节选的内容是前面部分,美好的部分。写的是翠翠和二老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是十分美好的。可是看完整本书,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高中时读到这篇时就想着将来以后一定要读到整本小说,后来一放再放,直到现在才真的读完,真是立下的雄心和脚下的实践,相隔千万里远啊。
故事发生在湖南西边,也就叫湘西的地方,和别的地方叫做鲁南,皖北,豫西等等地方称谓一样。是一个三省交界的地方,重庆,贵州和湖南。是湖南进入重庆然后进入四川一条通道,边城边城嘛,自然是到了边的城,最后的城。
当地的风土通过小说可以了解,都是透着一种倔强,一种讲真理,或者说一种拧。或者自尊与倔强。可是自尊的内面是自卑啊,得知船总顺顺要接受磨坊而不是渡船时,爷爷内心是备受打击的。过于自尊也就过于脆弱,刚强易折,柔和长存。爷爷是这个样子,大佬是这个样子,二老也是这个样子,船总顺顺年轻时想必也是这个样子。从翠翠母亲父亲殉情这件事就注定了这方水土的人这个样子,白塔倒了也是这件事的象征。现在的人似乎有些失去了这种精神。我们现在习惯于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什么。大话西游就是这样。
以后有机会要到边城这个地方去看看。
三,下一本预告,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有节选到初中课本。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7】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
——题记
犹记一场凤凰潇然梦,一本书,一场偶遇,一段不涩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恋。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还记得那划龙舟凫水捉鸭子的他,矫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为捉鸭子成绩斐然故心中不胜欢喜。而在桥上苦等爷爷的才15岁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却焦急害怕。她生于30年代,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这是她与傩送的初遇。
或许是梦吧。翠翠那么美好,像是一个玻璃球,那么易碎。爷爷的离开让翠翠明白责任与坚持。她就那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待着傩送的回来,撑着她那船在江上飘着一缕梦。故事就此结束。翠翠等到傩送没有?那时他们是否仍然相爱?他们该多大?是否傩送会和翠翠在一起不分开呢?为什么沈从文要让翠翠这样苦等下去,不能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结局?
太多太多的疑问我想知道,为什么便草草收尾呢?或许人生是真实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傩送的大哥天保遇难,作为亲兄弟怎能不为之悲伤难过?我想沈从文用无言的笔触告诉我们,爱要留在最美好的时候,真爱是永恒的,傩送一定会回来。而翠翠,始终也要长大,在面对生活时更加坚强,也懂得自己对傩送的一份爱,一份永恒的真爱。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复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傩送,也是一个无法回去的,曾经的美好,像一个梦境。
我始终相信我能遇见翠翠,翠翠活在我们这个世界。我想看她浅颦轻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会摆渡我走向过去,穿越历史的厚度,看时光过隙间那斑驳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岁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颜。那条渡船撑十几年,人来人往,天地人生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撑到我们白头,掉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归离恨天云云。也许只为一个执念,一段往昔,一片云霞,一往情深。
可是,时间这块布,裹挟着翠翠和傩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头。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那浓丽色彩的凤凰古城,清清浅浅的江水,湿润的草木气息,都被岁月掩埋。他们的爱情像是我们路过的风景,一直在逡巡,却没有人为他们而听。
我,找不到。
雨在下,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绿色的青苔布满全身;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生活或许回不到过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现代化这只大手搅乱,成一锅粥。面对新奇事物的诱惑,他们还能回到过去吗?还会有翠翠和傩送这般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的感情吗?
可是,江水还在。只要江水还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时光中,傩送或许正乘着船渡过千山万水,只为与梦中惦念的那个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
——尾记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8】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明白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我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此刻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终,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必须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感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向细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应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证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我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证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明白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终,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感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可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证明自我的想法,杯具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当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我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我陷入自我遗憾或杯具。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向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期望,我能在自我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9】
著名现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曾说过: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常新,以利于后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通过抒写男女情爱、祖孙亲爱、邻里互爱,来表现人性美。
《边城》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与文化概念。其中的“小兽物”翠翠,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和故事里的灵魂。“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碧玉般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绝不世故的赤心。”慢慢长大,性格里有了微妙的变化,多了沉思和羞涩。面对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不知是愁是乐。后来路遇傩送,她才有了目标,心里萌发了朦胧的爱意,从此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而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他时,她会脸红,内心深处在盼望,日久生根,少女的纯情自然流露。乃至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与他人之间的婚事时,心中乱作一团,忘了应答傩送的问话,引起他误会。不久,傩送的兄弟天保,说媒要翠翠不成,乘船外出时溺水身亡。傩送和父亲大吵一顿,外出不归。翠翠的爷爷出去打问傩送的消息时,挨了一顿训,回来当夜就谢了世,留下翠翠一个,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等“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对彼此深爱的年轻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离经叛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含蕴着东方人的传统美德。这部超越现实的浪漫作品,一如汪曾祺所说,“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女主人的爱,是一连串的梦,朦胧飘忽,终于不知其终。
人性阴暗战胜了美好,主宰着人物的命运。从中沈从文发现了整个的人类,映见出整个的人生。甚至超越人类,直指人心。
《边城》结构奇特,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每一节、每一句里,都可以辩出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茶垌的民风和生活细节如两岸风光,行云流水而过。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叙述空间,不动声色地架构起来了,而沈从文对现实质地的敏感,对世界的爱恋,对人生的洞见,都在这个崭新的结构中得到包容,得到释放,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
《边城》的语言也很干净,不似初期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的过事雕琢,流于晦涩。他用新奇、传神的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状物拟人,清凉宜人,律动着生机、俏皮、爱意和惆怅,那样通通融融,毫无滞障。
至于何为“好作品”,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篇10】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
——题记
犹记一场凤凰潇然梦,一本书,一场偶遇,一段不涩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恋。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还记得那划龙舟凫水捉鸭子的他,矫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为捉鸭子成绩斐然故心中不胜欢喜。而在桥上苦等爷爷的才15岁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却焦急害怕。她生于30年代,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这是她与傩送的初遇。
或许是梦吧。翠翠那么美好,像是一个玻璃球,那么易碎。爷爷的离开让翠翠明白了责任与坚持。她就那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待着傩送的回来,撑着她那船在江上飘着一缕梦。故事就此结束了。翠翠等到傩送没有?那时他们是否仍然相爱?他们该多大了?是否傩送会和翠翠在一起不分开了呢?为什么沈从文要让翠翠这样苦等下去,不能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结局?
太多太多的疑问我想知道,为什么便草草收尾了呢?或许人生是真实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傩送的大哥天保遇难了,作为亲兄弟怎能不为之悲伤难过?我想沈从文用无言的笔触告诉我们,爱要留在最美好的时候,真爱是永恒的,傩送一定会回来。而翠翠,始终也要长大,在面对生活时更加坚强,也懂得了自己对傩送的一份爱,一份永恒的真爱。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复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傩送,也是一个无法回去的,曾经的美好,像一个梦境。
我始终相信我能遇见翠翠,翠翠活在我们这个世界。我想看她浅颦轻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会摆渡我走向过去,穿越历史的厚度,看时光过隙间那斑驳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岁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颜。那条渡船撑了十几年,人来人往,天地人生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撑到我们白了头,掉了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归离恨天云云。也许只为了一个执念,一段往昔,一片云霞,一往情深。
可是,时间这块布,裹挟着翠翠和傩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头。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那浓丽色彩的凤凰古城,清清浅浅的江水,湿润的草木气息,都被岁月掩埋了。他们的爱情像是我们路过的风景,一直在逡巡,却没有人为他们而听。
我,找不到了。
雨在下,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绿色的青苔布满全身;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生活或许回不到过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现代化这只大手搅乱了,成了一锅粥。面对新奇事物的.诱惑,他们还能回到过去吗?还会有翠翠和傩送这般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的感情吗?
可是,江水还在。只要江水还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时光中,傩送或许正乘着船渡过千山万水,只为与梦中惦念的那个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
——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