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5篇
酒,汉字会意字。其作名词时,表示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也指酒席;作动词时,表示饮酒、以酒荐祖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1
酒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部落的人们把采集来的野果经过长期的储存和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人们初尝后发现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的文化。在原始社会酿酒已经盛行,但都是未经过过滤的糊状和半流质的。
夏朝
夏朝酒文化就十分盛行,商人闪饮酒,夏朝就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杜康做为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
商代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技术发达,酒器的制作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
周代
周代大力提倡“酒礼”与“酒德”,把酒的只要用途限制到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是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物资财富大增,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
秦汉
秦汉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酒政文化”统治者开始提倡戒酒。三国时期作为我国酒文化的发展时期,在技术,原料等类都有很大的进步。
三国
三国时期酒风极盛,酒风彪悍,嗜酒如命。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魏晋南北
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打开,允许民间自由酿酒,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也就有了酒财文化。
隋唐
隋唐时期,酒文化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绘画等相融相兴。
宋辽金元
宋辽金元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跟丰富,接近现代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的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
明清
明清时期,明代起义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处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进“酒域文化”的产生。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中国历代酒道的又一个高峰。饮酒特别 讲究“陈”之字。“酒以陈着为上。愈陈愈妙”此外酒道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虫鱼、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且雅令很多,吧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
新中国
新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2
(一) 白酒的起源、发展
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有些少数民族则称其为阿剌吉酒,意为“再加工”之酒。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一大酒种,它最早产生于酿造酒的再加工,因此要谈白酒的起源还得从酿造酒说起。
一般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过去有的酒厂还把杜康供作酿酒的祖师爷,连日本的清酒行业也把酿酒技师尊称为“杜氏”。这种传说的依据,可见于古书。如《事物纪原》载:“杜康始作酒”。但有的书如《世本》却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他要比夏禹时的官吏仪狄晚得多。据此,似乎是仪狄先造的酒了。《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里并没有说仪狄先造酒,只是说他能够酿出甜美的酒而已。其实,杜康、仪狄都只是掌握了一定技巧,善于酿酒罢了。正如大多数生产技术一样,酒的创造和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自然现象,反复实践,经无数次改进而来的。一般说来,白酒的由来可分下述三个阶段。
1、 自然界造酒
自然界中的含糖野果是猿的食物,它们在成熟之后掉落下来,积集于坑洼之处,或者被猿摘下,将没有吃完的野果放在石洼中,天长日久,这些野果被附在它们表皮的、空气雨水中的或土壤中的野生酵母发酵,变成了香气扑鼻、酸甜爽口的原始果酒。《篷栊夜话》中有一段类似的记载说到了这一自然过程:“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这种现象,推测在旧石器时代就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了原始的牧业生产,在存放剩余的兽乳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乳酒。在农耕时代前后,人类认识到野生植物的含淀粉种子(谷物等)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食用。由于当时的保藏方法原始,谷物在贮藏期间容易受潮或受雨淋而导致发芽长霉,这些发芽长霉的谷物若继续浸泡在水里,其中的淀粉便会受谷芽和野生霉菌、野生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糖化、发酵,变成原始的粮食酿造酒。另外,当有煮熟的谷物吃不完时,他们用树叶等包盖起来,或存放在树洞等中,过后这些熟粮因受根霉、酵母等野生微生物的作用变成了“酒酿”。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原始粮食酿造酒的发现。
这一阶段大概在7000至10000年前,由于自然界的作用造出酒来,逐步被人类所发现和认识。但人类还没有去模仿、去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来造福。
2、 利用天然微生物造酒
农业生产开始以后,谷物有了富余,加上人类发现了原始的酒,尝起来又香又甜,喝过后浑身发热、精神兴奋,有心人便开始模仿起来,有意识地让谷物长霉发芽,用它来酿酒,从而进入了利用天然微生物造酒的阶段。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农业作物,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与甲骨文酒字形状相似的尖底贮酒容器。由此可以推测这一阶段大概始于6000年前。《淮南子》一书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耒和耜都是古代的农具。即美味可口的酒,开始于农业生产出现之时。而且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了尊、斝、高脚杯、小壶等陶制的酿酒和饮酒的专用器具。因此,到夏代初期出现掌握一定技巧、能酿出香甜美酒的仪狄这样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商代,出现了专门的酿酒作坊。如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台西村就发现了商代酿造作坊的遗址,酿酒技术也有了发展。由此,谷芽(蘖)和长霉的谷物(麹)的利用开始分家。《尚书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麹蘖”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已用糵来制造糖化度高、酒化度低的醴,用麹来酿造酒化度较高的酒这种状况。
到周朝,统治阶级不但设置了专门掌管酿酒的官职,如“酒正”、“酒人”、“浆人”、“大酋”等,对酿酒的要点也作了经验总结。《礼记·月令仲冬》中便有记述:“仲冬之月,乃令大酋,秫稻必齐,麹蘖必时,湛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贷”。意思即是在冬季到来之后,酒正向大酋发出命令,把优质均匀的高粱和稻米准备好,及时提供新鲜的麹糵,粮谷的浸泡和蒸煮要注意清洁卫生,用水应选择纯净的好水,酿酒器具必须精良,火候(发酵温度)要控制得当,大酋要加强监督管理,把这六件事都做好,就能做出好酒来。这些要点即使从现代的酿酒工艺要求来看也是较为全面的,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
由于醴的酒度低,口味淡薄,因此逐渐被淘汰,而用麹(qu)酿造的酒却日渐得以发展。秦汉以后制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麹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方言》中记载的就有近10种,酿酒技术也随之提高,风味各异的酿造酒在各地纷纷出现。北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系统地、详细地总结和记述了当时的各种制麹方法和酿酒工艺,后人也有不少关于制麹酿酒的记述……。
总之,在这一阶段,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已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实践,不断总结改进,掌握了制麹酿酒的基本规律,已经能够比较有效地去利用天然微生物来酿酒了。
3、
白酒的出现
秦汉以后,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酿酒、饮酒的普及,为白酒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历代帝王为了寻求不死之药,不断发展炼丹技术。不死药虽然没有炼出来,却积累了不少物质分离、提炼的方法,创造了种.种设备(包括蒸馏器具),为白酒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由此将蒸馏器具试用来蒸熬酿造酒,就出现了白酒,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究竟是为了想从好酒中提炼出令人兴奋愉快的精华,以作长生之妙药,试着“用好酒蒸熬取露”而产生了白酒?还是想处理贮存酸败的酿造酒以减少损失,试用了蒸馏设备,从而造出白酒,并得出了“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的经验?则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白酒的出现年代,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些人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的说法,认为白酒始于元代。但随着对历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白酒出现在唐代的人越来越多了。1975年在河北承德青龙县出土的一套金代铜烧酒锅,敦煌的西夏酿酒蒸馏的壁画,北宋田锡的《麹本草》中关于经二三次反复蒸馏而得到酒度高、饮少量即醉的美酒记载,这些事实都说明白酒的出现要比元代早得多。目前有关烧酒的文字和文物出现的最早时代是在唐代。唐代的白居易(772—846年)曾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的诗句;雍陶(805年)也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名句。这两位诗人的诗里不仅说到了烧酒,而且表明当时的烧酒已有密闭陈酿,使之老熟的工艺。在已发现的贵州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中,对烧酒也有所反映。《西南彝志》第15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九重宫殿》一文,在论述隋末唐初之事时,有“酿成醇米酒,如露水下降”这样简单蒸馏工艺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测,白酒的出现是在唐代或稍早于唐代,只是当时还未普及,到元朝则已传播开来。1343年朱德润在他的《轧赖机酒赋》中则对白酒蒸馏器的构造和蒸酒状况就作了写实。但元朝的这篇文献所记述的蒸馏方法都是用酿造酒为原料直接蒸熬的液态蒸馏;而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的《本草纲目》所说的是“用浓香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的蒸馏方法。无疑后者的蒸馏效率比前者更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许是《本草纲目》中白酒出现年代较晚的原因所在。
以上是我们从白酒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阐述了对白酒起源的认识。但是,关于白酒究竟在我国何时起源,至今仍然没有定论,说法不一。
一说唐代起源,二说元时传入,三说元代始创。
第一种说法有诗词为证。除上面讲到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雍陶的名言外,还有李肇的“酒则剑南之烧春”等绝句,就是最好的说明。因为,在唐代将酒统称为“春”,显然“烧春”系指烧酒,其名在民间已广为流传。
第二种说法认为白酒是元时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一种“阿剌古”的酒。1328年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谈到过这种叫“阿剌古”的酒,称之谓蒸馏酒。现已查明,“阿剌古”和“阿剌吉”,还有“阿剌奇”这三个产品名称是同一种酒Arrack的译音,系用稻米和棕榈汁酿造的蒸馏酒。
第三种“元代始创”说法的依据,是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一段话。
这三种不同说法虽各有其理,但有一共同点即白酒是蒸馏酒(或称烧酒、烧春),均确证无疑。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白酒是蒸馏酒,那么,它是用什么样的器具进行蒸馏的呢?”1975年12月河北省出土了一套金代烧酒锅,专家们用此锅作了2次蒸馏实验,证明行之有效,只是出酒率偏低。因此,可以说至少在金代或金代以前就有白酒了。进而也说明“元时传入”和“元代始创”的白酒起源说难以成立。而且从已出土的隋唐文物中的15~20ml小酒杯和北宋田锡所作《曲本草》中关于“蒸馏酒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的论述来看,白酒起源于唐代乃至唐代以前的说法,终将得到确证。
从白酒的由来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酿酒最早的国家,要比法国人卡尔迈特氏用根霉曲制酒精、德国人柯赫氏发明固态培养微生物法早3000年左右。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蒸馏技术创造蒸馏酒的国家,要比西方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的出现早六七百年。我们的祖先对酿酒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创造、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 中国酒文化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一、酒神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二、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
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悲哀的是,这种神秘液体协助统治阶级一时,却不能使保佑他们一世。统治阶级独占美酒的同时又陷入了自我迷醉,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毁掉了他们的江山。杜甫在悲愤之极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经成为揭露古代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反动的千古名句。
三、酒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亦在《独酌成诗》中曰:“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苏轼的《和陶渊明〈饮酒〉》写道:“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杨万里的《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中有“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四、酒文化与礼仪
礼仪被认为来源于酒文化,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在普通老百姓家里,酒桌上的规矩(即食文化中的礼仪)也雷厉风行、冥顽不化。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与其说礼仪来源于酒,酒丰富了礼仪,还不如说,酒的礼仪折射、演绎和尊崇着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中国吃人的食文化、人肉宴席提供着“理论支持”。
古今都有通过饭、菜、酒等的选料和品种多寡来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区别。如《周礼》强调,王公贵族讲究“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放焉。”“凡王之馔,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汤,馐用百又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又二十瓮。”而“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另外,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严格的规矩。《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民间聚会上,最有威严的是宗族中的长者,是家族这个亚社会的权威。
席位的次序、酒杯及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进酒位置和平时社会地位完全吻合。在《水浒传》中,之所以有108把交椅,完全是按照进餐敬酒的顺序来划分的。
在敬酒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礼》有相应的详细记载。食文化中的礼仪总的原则可以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训诫来概括:“„„杯杯都敬有钱(权)人”。鲁迅先生曾经就明言:“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椅都要流血。”他的本意是形容中国人的保守,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酒礼仪”的霸道,似乎一样贴切。
五、从酒文化中看人生态度
酒后的直抒胸臆,酒后的吟赏烟霞,酒后的放浪不羁,酒后的低回婉转,多重演绎赋予酒多重的性格:或直白、或浪漫、或豪放、或婉约,酒因文化而具性灵,文化因酒而更加亲切,更加有滋味。
(一)潇洒飘逸
在中国,酒神精神与庄子“物我合一”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乘物以游心”。酒中似乎含有天然的自由因子,很多文人之所以寄情于酒,就是为了在酒中寻求解脱,逃离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精神境界。正如朱敦儒所说: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斟自饮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符合酒的这种性格的文人当首推李白。他自称“酒中仙”才华横溢一生以追求自由为己任。宋人责备他的诗中“篇篇有酒”,殊不知,正是酒使他从尘俗中解脱出来,悟出自由的真谛,才造就了他潇洒飘逸的人格成就了那么多盛世华章。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果没有酒,在那个自由难以栖身的现实社会,时刻清醒的李白很难写出那些不朽佳作。唐诗没有李白就塌陷了一半,而李白没有酒,就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没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没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也就不再是李白了。
(二)淡泊超然
酒有一种味道的淡雅清香的。悠悠酒香,淡淡情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与一二好友共饮,顿觉心神陶醉。“花看半开,酒饮微醉”,用来诠释这种酒恰到好处。微熏之际,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你挣我夺,都可以全数抛开。白居易为人为官,淡泊超然,很贴近这种酒的性格。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白居易独创了“中隐”,他说“中隐隐于朝”,在庙堂之上过着隐士的生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从不挂怀,对无休止的党争从不介入。
(三)放旷达观
“心悬天地外,兴在一杯中”,酒天生有一种让人解脱的个性。一杯酒下肚,原来的忧愁可以不在乎,原来的拘囿也可以超越,难怪有那么多人借酒消愁。说到达观,当然会想到苏轼。他不比别人少苦难,也不比别人少乐趣,原因就在于他放旷达观、随缘自适的个性。我们不能说他因爱酒而达观,但酒可以帮助他更达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他把酒临风的身影,依稀还可以找出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使我们所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其价值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3
我国商业上按传统的分类习惯,将酒分为七大类,即: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露酒、药酒、其它酒。其它酒,是指除前六类酒以外的酒,如白兰地、威士忌、金酒、伏特加、朗姆酒等所谓洋酒。 白酒
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啤酒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啤酒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啤酒是根据英语Beer译成中文“啤”,称其为“啤酒”,沿用至今。啤酒以大麦芽﹑酒花﹑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饱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现在国际上的啤酒大部分均添加辅助原料。有的国家规定辅助原料的用量总计不超过麦芽用量的50%。 葡萄酒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的。目前中国国产葡萄酒品质优越,通天酒业生产的通天葡萄酒就是中国国产葡萄酒的代表产品之一。 黄酒
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浙江绍兴黄酒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酒是黄酒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山东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黄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龙岩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红曲稻米黄酒的典型代表。 米酒
米酒,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它为“米酒”或“甜酒”。 药酒
药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从古传至今的著名药酒有妙沁药酒,现在新兴的药酒有龟寿酒、劲酒等。 按照酿造工艺的主要特征分为三大类: 1,发酵酒(又称酿造酒):即用原料经酒精发酵后获得的酒,其酒度通常较低,如黄酒、啤酒、葡萄酒和其它水果酒等。
2,蒸馏酒:即在原料酒精发酵后采用蒸馏技术而获得的酒,也就是用发酵酒通过蒸馏将酒度提高后的酒,起酒度较高,如构成世界六大蒸馏酒的白兰地、威士忌、金酒、伏特加、朗姆酒和中国白酒。,3,配制酒:即一蒸馏酒或发酵酒为基础(酒基),人工配入一定比例的甜味辅料、芳香原料或中药材、果皮、果实等,混合陈酿后饿热获得的酒,其酒度界于发酵酒和蒸馏酒之间,如各种利口酒、味美思、桂花陈等。 ,白酒的特点是无色透明,质地纯净,醇香浓郁,味感丰富,酒度在30度以上,刺激性较强。白酒根据其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香型与风格,白酒的香型有以下五种: (1)清香型
清香型的特点是酒气清香芬芳,醇厚绵软,甘润爽口,酒味纯净。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为代表,故又有汾香型之称。 (2)浓香型
浓香型的特点是饮时芳香浓郁,甘绵适口,饮后尤香,回味悠长,可概为“香、甜、浓、净”四个字。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故又有泸香型之称。 (3)酱香型
酱香型的特点是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香气幽雅,回味绵长,杯空香气 按酿造工艺,葡萄酒可以分为:
1,天然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完全以葡萄为原料,不添加任何糖分酒精及香料。
2起泡葡萄酒:葡萄酒在完成第一次发酵和装瓶,并添加糖分和酵母进行对二次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酒杯封存在酒瓶中,这样就可以产生大量丰富的起泡,故起名气泡葡萄酒。目前世界上比较知名的气泡葡萄酒种类有法国的香槟(champagen),西班牙卡瓦(cava)和意大利阿斯蒂(Asti)等。
3,加强葡糖酒:在天然葡萄酒中加入蒸馏酒调配后形成,酒精含量在15-20%,如葡萄牙的波特(port)和西班牙的雪莉(sherry); 4,甜酒,指通过特殊收成和酿造方法获得可口的葡萄酒,包括冰酒,贵腐酒,晚收酒等。 葡萄酒的分类:
按颜色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玫瑰葡萄酒
按酿造方法可分为:平静葡萄酒,气泡葡萄酒,蒸馏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 在中国按照不同的风俗和节日场合等,又将酒取为何种不同的酒名。 按节日有,年酒(屠苏酒,椒花酒),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一中和酒,宜春酒,端午的雄黄酒,中秋桂花酒,重阳菊花酒。
按习俗有,喜酒,满月酒,丧酒,送行酒等。
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4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此话虽语失偏颇,但却言有所指.的确,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既似一首抒情的诗,有激奋也有悲沉,有欢歌亦不乏痛吟;又如一幅忘情挥洒的泼墨画,远近大小尽显,浓淡深浅自成。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酒
起源
发展
文化
前言
在中国,酒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酒与文化可以说是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影,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便有了“酒能助兴,亦能乱性”这么一说。
饮酒思诗,赋诗念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那么,为何众多的诗人唯独钟情于酒呢?为何酒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其实,文人不单单只是饮酒,酒固然味美,醇香,可是饮酒更是有一种意境。我们都知道,诗人的创作需要灵感,而酒恰恰能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打开他们心中久闭的大门。所以,与其说是饮酒,不如说是陶醉于酒带来的创作的灵感中。
有了古典文学的助兴,酒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种文化。伴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愈发重要的地位。酒文化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而我们也必将将酒文化发扬光大,将酒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扬传承下去。
正文
1. 酒的起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看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的出现自然不是某个人能随随便便创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现便有了几分神秘色彩。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说明了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1.1民间传说
1.1.1 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吕氏春秋》、《战国策》、谯周《古史考》有载
1.1.2杜康酿酒:民间广为流行的说法。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3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
1.1.4 酿酒与天地同时: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1.2 考古资料
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陶器和农作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0年):陶器和农作物遗存
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粮食堆积,折重5万公斤 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7000年):像甲骨文或金文“酉”字的罐子
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元前4800年至前2870年):陶和青铜酒器
山东莒县大汶口墓葬(距今4000年):滤酒、贮酒、饮酒器具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酒器 1.3 现代观点
酒是天然产物:一些天体由酒精组成。其所蕴藏酒精量,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饮几亿年。
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谷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酵成酒精。
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水果中含有较多糖分,易自然发酵生成果酒;动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也易发酵成酒。
真正称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酿酒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类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已出现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用大麦、小麦、蜂蜜等制作了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该地区已开始用苦味剂酿造啤酒。从此以后,酿酒逐渐成为一门越来越成熟的技术,在世界各地也逐渐流行起来。
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5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以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悟文章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酒的起源和发展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
★ 2020年清明一年级主题班会教案优秀范文
★ 2020年度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 2020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 2020年小学国庆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
★ 2020《缅怀革命先烈》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 缅怀革命先烈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 2021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
★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