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没你优秀的人,却过得比你好?
前段时间,小山选择离开北京,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聚了一下。我们是刚来北京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我们都刚从学校出来,在同一个公司实习,自然就成为了相熟的朋友。
我们是同一个起点,学校差不多,刚开始都是实习生,但转眼间几年过去,我们这些人有的结婚,有的升职,人生境遇却大不相同。其中对比最明显的,是我们要送别的小山,以及另外一个,拿到月薪3万的阿城。
小山很勤奋,工作上很卖力,在实习的时候还是很突出的一个。而相反的是,阿城在实习的时候表现很一般。但没想到,实习结束后,最终留下来的只有阿城,我们几个都被淘汰掉,分别进了其他公司。
而小山之后的几年,一直很拼,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就在前几天,他终于选择离开,回家乡发展。聚会上,小山显得有些颓废,他喝多了,有些激动:“难道我还不够拼吗?这么大个城市,真的就容不下我吗?”
我们在黯然中喝完了最后一杯酒,挥手,告别。
伤感之余,我一直在思考,同样的起点,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差距就那么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究竟在什么时候拉开了呢?
我是在比较早的时候发现,为什么领导选择了留下阿城,而不是小山的秘密。
不是因为阿城有背景,而是他确实有自己的一套。
阿城看起来干的活并不多,但最终出成绩的却总是他。我刚开始也很不平,尤其是替最勤奋的小山抱不平。但后来经一个领导点拨,我才知道症结所在。
刚从学校出来的我们,跟小山一样都带着一些“学生思维”:只知道执行,不知道主动思考。
在接到一个项目之后,我们就开始迅速地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对接客户,做方案,做PPT。但阿城总是行动最慢的那个。然而,他做出来的方案,却总是能得到领导认可。
领导说,这不是他在偷懒,他其实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再去执行。这样,他的效率最高,从结果来看,也是最出成绩的。
我慢慢地开了窍。后来,我和阿城都跟小山说过这个问题,但我们的好心提醒换来的却是小山的愠怒,我们都适时地闭了嘴。
相反,小山总觉得阿城混得好,是因为善于投资老板,所以,他也经常花大几百块钱请老板吃饭。
我都忍不住替他可惜,这几百块钱拿来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工作有起色,不比什么都强吗?
有的老板的确喜欢愿意讨好自己的员工,但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结果,是业绩啊。
最终,我们这几个实习生,留下来的只有阿城。之后的几年,阿城在公司干得风生水起。再过几年,他跳槽,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项目总监,经常国内国外到处跑。
因为要接触国外的一些项目,他发现英语成为他的瓶颈,相比于小山投资老板,阿城选择投资自己,开始报班学英语。
他依旧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零碎时间在线上学习,之后,他的学习就变得轻松和有趣多了。
而随着英语水平的提升,他在国外的项目也拓展得越来越顺利,老板越来越器重他,他的工资也不断水涨船高。
原来,不用投资老板,通过投资自己的方式,反而更能达到搞定老板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很多人可能会说是机遇,有的人说是勤奋,但从身边这个故事,我却觉得,战术上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执行上的勤奋不能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勤奋固然重要,但没有方向的勤奋很可怕。
在20岁之后,我们要开始学会拉开与别人的差距。而要想拉开差距,仅仅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像阿城一样去思考,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有没有更适合的工具?
做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需要在选择上下功夫,会省去很多无用功。
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让自己既活得没那么辛苦,又能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