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分析
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都有哪些?关于企业投资决策的具体程序和方法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希望大家喜欢!
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
(一)确定投资目标
确定企业投资目标是投资决策的前提。正确确定投资目标必须要做到:
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为什么投资,最需要投资的环节、自身的条件与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的状况等。
2、有全局观念
要考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避免“短期与近视”可能带来的影响到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不利情况。
3、有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投资决策是保证投资有效性的前提。要实事求是,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不能靠拍脑袋来决定是关重大的投资决策方案。
(二)选择投资方向
在明确投资目标后,就可以进一步拟定具体的投资方向。这一不也很重要,事关企业今后在哪里发展的问题。
(三)制定投资方案
在决定投资方向之后,就要着手制定具体的投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一般情况下,可行性决策方案是要求在两个以上,因为这样可以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方案的选择是有利的。
(四)评价投资方案
这一步主要是对投资风险与回报进行评价分析,由此来断定投资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如何。企业一定要把风险控制在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有过于投机或侥幸的心理,一旦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超过其承受的能力,将会铸成大错,导致企业的灭亡。
(五)投资项目选择
狭义的投资决策就是指决定投资项目这个环节。选择的投资项目必须是由相应一级的人来承担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便于投资项目的进行。
(六)反馈调整决策方案和投资后的评价
投资方案确定之后,还必须要根据环境和需要的不断变化,对原先的决策进行适时地调整,从而使投资决策更科学合理。
投资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主流的投资方法有5种
1、价值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是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他们著《证卷分析》一书。此书经久不衰,至今还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他提出了“安全边际”的概念,顾名思义是对风险的把控。不少投资人曾经这样
比喻,如果一座桥梁能载重3吨,那么货车载重量必须不超过桥梁承受范围、
值投资的内在原理是寻找价值高于当前价格的股票、
2、成长型投资者
具体方法在菲利普·费雪著书《怎样选择成长股》。
试图寻找那些营业收入有很大潜力,可迅速扩张其内在价值的公司的股票。他其实是价值投资策略的变体,说他们是表兄弟也不为过。
3、指数型投资者
先锋基金的创始人约翰·博格使这一策略流行起来。
买入很大程度上代表整个市场的那些股票。格雷厄姆认为这种选择股票的方式适合防御型的投资者、
4、技术型投资者
技术分析的大师是《投资者商业日报》的创始人威廉·奥尼尔
使用图表收集那些标示涨跌预期的市场行为咨询,市场走势,和他指标。
他的目的是寻找那些能快速以高价卖出的股票。只对价格而不是价值感兴趣
5、组合型投资者
由伯顿·马尔基尔的名著《漫步华尔街》一书介绍后为世人所知。
风格是明确自己的投资风险偏好,然后构建一个具有相应风险的分散化证券组合。
组合型投资者认为价格就是价值。
寻找投资的7个方法
1/7、为什么估值过高反而害了你?
美剧《硅谷》里有一个情节,创业团队“魔笛手”的CEO理查德发明了一种最强劲的压缩算法,一时成为风险投资追逐的“宠儿”。
但他的风投朋友却给他一个建议:有人给你开很高的估价(runaway valuation),其实是在毁了你们公司,千万别接受。
这就好像有人要投资你,一算你值1千万,但你却摇摇头说,不,我只值500万。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硅谷》虽然只是一部美剧,创业的情节好像开了挂一样,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剧中所展现的风险投资在企业不同阶段的作用,还是很符合现实的。
本文,我就借《硅谷》一片讲一讲创业企业该怎么做,才能借助风险投资力量,从“孵化器”到C轮一步步地长大,其中有哪些常见的坑——包括开头的那个“为什么不能过高估值”的问题。
2/7、从“孵化器”到“天使轮”
《硅谷》是从“孵化器”开始拍的,“创业孵化器”实际上就是提供几年的免租金办公(兼宿舍),以及资深人士的创业顾问服务。
刚进“孵化器”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只有一个创业大方向,甚至连方向都在不停地变,今天要做共享经济,明天要做区块链,各种大而无当的概念满天飞。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很不靠谱,比如剧中有一个创业团队要利用微波技术加热皮肤,还有人要做一个停车场停车的定位软件,以防自己找不到车。
当然,真正牛逼的项目,一开始听上去也都是很不靠谱的,所以“孵化器”老板埃利希通常是来者不拒,再慢慢观察慢慢淘汰,高失败率自然要求单个项目上的高回报,埃利希仅凭“免费办公”这个优惠,就能占“公司”(实际上此时并不存在公司)10%的股份。
我国目前除了政府或民间的“孵化器”之外,类似早期角色还有“种子轮”,还有“风投中介”——只要你分10~20%的股权给他(或投资的回扣),他就帮你包装项目、建立商业模式、联系投资人。
“孵化器”虽好,但给你的时间很短,老板随时可以把你扫地出门,所以《硅谷》一片的主角理查德,从进去的第一天,就在不停的优化想法和找投资人,接受第一关的严峻考验,那就是——“天使轮”。
3/7、从“天使轮”到A轮
有了一个技术,或产品的雏形,但你没有钱把产品做出来,怎么办?这就是天使轮解决的问题。
《硅谷》中主角理查德是个标准的技术宅,缺乏商业头脑,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压缩算法,却把这个前景广泛的技术,做成只面对音乐人搜索版权的“小而美”的产品,因此屡遭孵化器老板埃利希的嘲笑。
但这丝毫不妨碍真正懂行的人发现这个技术的价值,并知道它的真正用途:搜索、存储等等高频大众的商业领域。
所以在“天使轮”,你并不需要把产品完整做出来,只要你的想法够有价值,你可以去找“天使轮”投资——天使轮的作用正是出钱出力帮你把产品做出来。
(注:《硅谷》中所展示的融资环境,都是轻微泡沫经济状态下的,如果是“冰冻期”,产品做出来也不见得能拿到天使轮。以下同)
理查德虽然搞出了一个音乐版权搜索软件,但天使投资投的只是他的压缩算法,而投资的目的是帮助他做出一款真正有商用价值的压缩产品出来。
除了技术和想法之外,天使投资更看中的是创始人的背景。理查德有大公司的工作背景,没有添分,但也没丢分。不过,这个背景在国内就未必够用了,对于国内的风投而言,行业背景远比创业方向更重要。
天使轮和“孵化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孵化器”投资的是人,而“天使轮”已经开始从人向团队过渡了——《硅谷》有一细节,风投的支票是开给公司的,而“魔笛手”公司当时还不存在。
天使投资人格里高利告诉CEO理查德,想要真的拿到投资,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董事会章程和成员;
明确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和期权;
找到精通商业运作的人;
更重要的是,作为创始人,要能说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对于剧中的理查德这样的技术宅而言,实在是太难了。
这一切都倒逼毫无经验的创始人转变角色,从一个某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领导者,以保证产品能做出来。
可以说,“天使轮”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创始人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司的产品”,所以投资人也只会给足够做出产品的钱,通常只够用几个月,也就是加几台设备、招几个人、小规模市场试水的钱。
一旦产品出来,达到当时设想的功能,这个“创业融资打通关”的游戏就正式进入了下一轮——A轮融资。
4/7、麻烦重重的A轮融资
《硅谷》中,“魔笛手”团队发明了比“天使轮”阶段更牛的算法,再加上天使轮投资人的意外死亡,所以接下来的“A轮融资”引发了众多风投的追捧。
虽然这个情节太夸张,但电视剧在“A轮融资”的重点上,并没有犯错,不管你的技术产品有多牛,A轮融资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你的产品建立“收入模型”。
什么是“收入模型”呢?包括:向谁提供服务?向谁收费?核心收费功能是什么?怎么收?能收多少?这个阶段不一定要完全实现收入,但要向投资人展现收入的可能性——如果你是ToB的,要看到客户订单与持续合作的意愿;如果是ToC的,一定要找到“种子用户”,或者用户数的快速增长和付费比例。
“魔笛手”正是在这一轮中出了问题,因为与大公司的知识产权官司,他们在A轮没有找到专业风投,被迫找了一个不合适的投资人——亿万富翁汉纳蒙。
为什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风投呢?因为想要跑通收入模型,首先要通过成熟的研发团队把产品打磨得更易用,再找到合适的客户(ToB)和用户(ToC),还要对潜在市场进行测试,以证明“收入模型”的有效性。
想要实现这些任务,团队成员要增加,组织结构要健全,外部关系要理顺,所以A轮风投不光要投钱,还要帮助创业团队完成这些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而汉纳蒙不但钱没有到位,还常常干预团队的正常经营,更糟糕的是,他在自己遇到财务危机时,果断地出卖了公司利益,要求他们立刻盈利。
这么一来,“魔笛手”只能在产品没有成熟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商用,幸亏有“主角光环”附身,如果不是在剧里,早就死了八遍了。
所以,“魔笛手”真正的A轮是汉纳蒙将股权卖给真正的风投劳里,终于搞定A轮的“魔笛手”快马加鞭地向下一个目标“B轮”跑去,要夺回丢失的时间。
可专业的风险投资人劳里,也犯了一个“风投”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她贸然将创始人理查德拉下马,搞了一个职业经理人过来,这让“B轮之路”横生枝节。
5/7、从A轮到B轮的失败
前面说,A轮的融资目标是帮助企业跑通“收入模型”,主要是指用户规模和付费意愿,并没有考虑盈利的问题,所以一开始,A轮的风投亿万富翁汉纳蒙也要求公司不要盈利,只要用户数。
但有时,“收入模型”合理的商业模式,未必能盈利,或者熬不到盈利的那一天,A轮融资的目标就会直接跳到“盈利模式”。
“魔笛手”的外来CEO巴克认为,如今正是“泡沫期”,随时可能戳破,现在就是跟时间赛跑,他的经营目标是找到能快速商用的产品,卖给大公司,立刻获利丰厚的现金流收入,然后火速进行B轮、C轮融资,然后上市,
事实上,如果一个产品市场规模有限,竞争壁垒不高,不如直接跑通“盈利模式”,最典型的是大部分靠大客户订单的生意。
作为一个外来的CEO,巴克正是这么想的,他并不理解这种压缩算法的价值,而把“魔笛手”看成一家普通的技术公司,终点就是上市或高价卖给大公司。
而理查德清楚他的算法的重要性,他想要的是前一种模式,大平台、惊艳的产品、海量用户、改变世界……
很明显,“魔笛手”的A轮风险投资人劳里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这导致创始人与CEO因为经营方向的问题,发生了控制权的争夺战,浪费了创业中最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虽然最后,劳里意识到了这个错误(感谢泡沫经济,让平台比硬件的估值更高),“魔笛手”又回到了原来的定位,但折腾了一圈,钱没了。
钱没有支撑到下一轮融资,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这么死的。虽然很可惜,但完全符合商业规则——投资人给你的钱是有既定目的的,不能实就没有下一轮,?
好在理查德再一次使用了“主角光环”,在没钱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把平台弄出来了。但此时好运已经被用尽了。
如果你做一个toC的平台,那么用户数就是你拿到B轮的通行证,这是B轮风投最看中的东西。可“魔笛手”的新平台因为技术难以让普通人理解,用户数增长缓慢,而理查德已经没有任何时间和钱去改进他的产品了。
最终,理查德铤而走险,买假用户。事情败露,B轮彻底失败。
6/7、逆天改命,才能完成B轮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理查德没有浪费时间,用户经过初期的缓慢增长了,最终达到了一定规模,他终于拿到了B轮。可之后,他怎么才能继续达到C轮呢?
事实上,如果按照剧情设定,转型之前的“魔笛手”永远到不了C轮,因为用户无法理解他的产品,他就永远无法解决盈利模式的问题。
A轮融资的目标搞定“收入模式”,B轮的目标建立“盈利模式”。绝大部分公司无法进入C轮,因为商业模式的固有先天缺陷,导致收入与利润之间有一道他们注定无法逾越的障碍,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
最常见的情况是你的收入规模扩大后,成本也同样增长,甚至更快。其原因可能是:
资产太重,需要不停地往里砸钱,是一个苦逼的生意;
缺乏竞争壁垒,市场先行者无法阻止后来者的挑战;
消费者不停地买又不停地流失,看不到未来赚大钱的希望
行业空间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大……
如果不是一个好生意,前几轮还看不出来,但越往B轮,就越明显,就算融到资,估值也几乎不会成长。
最典型的是共享单车,虽然有“收入模型”,但盈利模式后来被证明不成立,一是重资产重运营,没有网络规模效应,二是没有进入壁垒。
现实中,这种“娘胎里的毛病”是不可改变的,但电视剧里可能,编剧让理查德逆天改命,找到了一份“点对点传输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授权,公司转型“区块链”。
“魔笛手”后来的商业模式是利用他的压缩算法做成一款手机空间管理软件,再利用消费者手机的空间,存储B端商业用户的数据(这段有点专业,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这是编剧为区块链技术设想的一个应用方向,虽然比较扯淡,但逻辑上也算说得通了。
沿着这个道路走下去,既有B端付费大客户,又有免费贡献计算能力的C端用户,收入和利润可以同步高速增长,又是这个赛道技术最牛的公司,“魔笛手”可以顺利达到C轮。
简单说一下,C轮融资的目标是让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在规模上迅速扩张,再往后的D轮、E轮、F 轮,本质上都是为上市做准备。
不过转型区块链公司之后,“魔笛手”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风投,他们可以自己发币ICO,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就像剧里说的:“如果你想发行代币,你要挑战的就是整个风险投资。”
7/7、风险控制的艺术
现在可以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了:为什么不能估值太高。
风险投资之所以叫“风险”,因为大部分投下去的钱都打水漂了,所以就需要管理风险,最好的管理风险的方式就是把创业风险切成一块一块的,分阶段投,不见兔子不撒鹰;还要大家一起抱团投,要死一起死。
这就需要前期投下去的钱能分阶段升值,我们来看一看同一家风投对“魔笛手”每一轮的融资和估值:
天使轮融资20万,估值400万;
A轮融资1000万,估值5000万(劳拉原本估值1个亿,后来被理查德主动降到5000万);
B轮融资3000万,估值1.5亿(剧里没有明确的估值数字,假设融资额占20%的股份)
很明显,每一轮的估值都会让上一轮的投资升值,这样风投就可以用一份好的成绩单,去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而不必等到项目完全退出。
剧中,如果其中A轮按原先的1个亿的估值,很明显,到了B轮,市场就会认为公司升值乏力,这就给融资增加了难度。
换句话说,最受风投欢迎的,不是一飞冲天型的公司,而是通过多轮融资,估值稳步提升,大家每轮都能进来分一杯羹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过高的融资额,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业绩,而打鸡血式的目标,超越合理的市场推广,不切实际的研发方向,只能让你“步子太大扯着蛋”,最终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形象。
创业并非只有“成功”和“失败”两条道路,《孙子兵法》云:善战者,立于不败,而后求胜。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还有一条道路叫“不败”。
由于商业模式的先天不足,绝大部分创业项目止步于A轮或B轮,但即便业务规模停滞不前,只要不拔苗助长,至少是一个能自我造血的项目;急于求成而冒进,虽可能获得一时的飞跃,但总会在将来付出惨重的代价。
所以,分阶段获得合理的融资,这同时也是创业者对风险的控制。
保本类的投资
保本类的投资,就是我们投资时既能保证本金的安全,也能获得利息。这一般来说,主要指各种类型的银行存款了。
银行里面的活期存款,由于利息太低,投资的价值基本没有。保本类投资里面,最后的投资方式就是定期存款了。定期存款可以选择的类型也是有很多。
定期存款其实也是属于比较保守的投资方式,毕竟这中投资方式,虽然可以保本,但是有的时候获得收益恐怕还跑赢不了通货膨胀的。这也是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
不保本类的投资
既然有保本类的投资,也就有不保本的投资了。不保本的投资,也就是说,投资的时候有可能赚钱也有可能赔钱。这种类型的投资,还是有很多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股票、基金和期货等。
既然不保本,也就意味着比较大的风险。当然,高风险同时也伴随着高收益。其实不管是期货,还是股票甚至基金,真正能赚钱的只有少数。在投资领域,二八定律还是很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