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分别又有哪些的呢?不晓得朋友们都知道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欢迎参阅呀!
有关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学好历史的五个“必须”
1、正确阅读教材的三种方法:粗读,浏览教材,知其大意(第一遍预习);细读,精读课本,掌握时间、地理、人物等基础知识,并作出勾画(第二遍预习);精读,能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课后复习)。
2、正确记录课堂笔记的方法:符号笔记,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符号。如用“ ”标明重点,用“。。。”引起注意;用“ ”表示重点,用“?”表示疑问等;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不同的内容,如用黑色标记上课笔记,用红色标记复习笔记。
3、哪些是学习的重点:①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③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④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
4、学习历史的方法:①学习每个历史事件要掌握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②分析历史事件的三步曲,原因、经过和结果;③完成练习题。
5、科学的记忆方法:把握教材,化繁为简,理清线索;在理解的基础上,搞清因果关系,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同类知识的拓展延伸。
历史考试的方法与技巧分别是什么
一、调整身心,有备无患。
首先,考前要学会调整自己,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调整到最佳状态。生理上,考前一周要按照考试的作息时间走,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更投入。辛辣刺激的食物考试前不宜多吃,容易引起肠胃不舒服影响状态发挥。心理上要做到不骄不躁,无论复习结果如何,都应该正视结果,很多考生容易把紧张的心态带进考场,适当的紧张能提高我们的答题注意力,但是过渡紧张会导致各种失误,因此,我们学会给自己释放压力,不要让紧张成为我们考试的绊脚石。
二、支配时间,合理答题。
初中历史真正的难点就在后面的简答题上,文字多,考查的范围大,因此,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做。很多学生容易在某一道题上纠结,耽误大量的时间。任何时候都要遵循“先易后难、不会跳过”的宗旨,尤其是选择题,跳过一定要做好标记,以防最后没时间检查而弃选。
三、巧用材料,辅助答题。
考试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会的题,这时千万不要慌,更不能轻言放弃,把所有题做完后,回过头来在思考一下,如果是材料题,不妨从给出的历史材料中挖掘一些有用的知识,比如:概括核心思想、划分层次,从材料中寻找灵感,很多时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简
四、劳逸结合,相信自己
有的同学觉得考场就是战场只有“劳”没有“逸”,其实劳逸结合就是在感觉自己思路混乱或者是由于紧张造成“记忆堵塞”时,不妨喝喝水、深呼吸、瞄一下窗外、稍稍放松一下颈肩等,这能有效帮助我们找回灵感,也让接下来的答题过程更加轻松。
有的考生做题后检查对自己不信任,总喜欢更改自己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开始“蒙”对的题往往都是改错了,因此,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优柔寡断反而不能帮助自己。
五、仔细审题,针对答题。
珍惜考场时间,并不意味着匆忙答题,很多学生总是怕时间不够,其实,大部分考试时间都有剩余,大家只需要按部就班答题就可以了。匆忙答题,很多时候题目没有审完就开始盲目答题,会导致失分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动笔前应仔细审题,弄清出题人问的是什么,然后再针对答题,否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六、条理清晰,规范答题。
在做历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规范,清晰;选择题的答题卡不能涂的太重,也不能太清;在做简答题的时候要保证条理清晰,一条一条的来回答,分出“1、2、3……”来,这样答题有层次,简明、全面,同时要规范书面语的使用,不能口语化表达,此外0,字迹要清晰。
历史课上应该是怎么听课的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和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掌握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同学们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辩、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老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做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笔记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是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或者纵横联系和综合分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